首页

首页

【喜报】云南省一院丁里被授予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发布时间:2017-08-21 浏览量:4753 次 来源:

       8月17日下午,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卫生计生系统表彰大会,隆重表彰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会议,宣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重要指示批示并作重要讲话,亲切接见先进模范代表,与全体受表彰代表合影。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斌主持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上传达了习近平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的批示并讲话。她表示,卫生计生系统干部职工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不负重托,敬业奉献,守护健康,努力打造健康中国需要、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卫生计生队伍,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实现新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著名神经病学专家、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丁里教授被授予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会议期间,王灿平书记与受表彰代表亲切座谈,勉励大家持续发扬先进模范示范引领作用,再接再励、再创佳绩,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丁里事迹简介:

    “做一个医生很简单,做一个好医生就不容易。”从跨入神圣的医疗行业的第一天起,丁里就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个好医生。

    从医30多年来,他始终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积极开展新业务,推广新技术,近年来每年有2个技术得以应用到临床工作当中。CTP对慢性脑低灌注评估、神经影像叠加技术等多项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为临床神经疾病诊断开辟了新的路径。

    精益求精  项目多次获奖

    好医生,离不开业务能力的支撑。自1983年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工作以来,丁里对医疗技术的追求总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刚到神经内科,专业学习成为了重要的一课,每天早7点到晚7点,丁里默默地向师傅们学习,每一个技术好的老师成为了他学习的榜样和目标,临床技术培训、神经病学的理论学习、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在住院医生的时光里,一点点进步,在临床工作锻炼中,一点点提升。

     1988年,丁里成为主治医师,于当年4月赴北京医科大学一院神经内科进修学习。学习期间参加了《中国失语症评定量表》研究工作(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了中国失语症书籍的编写,发表了《失语症复述障碍》论文。

丁里十分注重临床科研的开展,《血管性痴呆RCBF减低对于认知功能的影响》、《Lodpa制剂对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的研究》分别在1993年、1995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为1995年科室获云南省卫生厅神经内科专业重点学科奠定了基础。1996年开展影像图像匹配技术(相当于现在的PET-CT图像技术)研究课题《计算机辅助下脑结构学与功能学的图像叠加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厅级奖励。1998年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流评估研究再次获省级奖励和厅级奖励。

     业务能力的提高让丁里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1996年新平漠沙农场发生大规模人群双下肢浮肿,在卫生厅派出的医疗队里他首先提出了VitB1缺乏引起的多发周围神经病,为流调奠定了基础,提出的治疗方案后续彻底根治了此类严重影响劳动力的疾病。1997年平远街苗寨不明原因的死亡事件,引起了是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医疗组的主要负责,丁里从临床角度提出了中枢感染的意见,经过检测最终查到李斯特杆菌,为政府、卫生机构顺利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当地老百姓的安全和后续的预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98年元江假酒卫生公共事件处理也成为后续处理假酒事件的模板,30多人中毒没有一人因为救治技术问题死亡和视神经问题失明,得益于采取了先进的分级别治疗方法,为此,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专门做了电视采访报道。

    永不止步  打造一流科室

    1996年,承担科室行政管理工作的丁里提出了“快出轻,重点重”的原则,使有大量重病人的神经内科平均住院日降到了15天。效益居当时全院之首。

    2003年,丁里担任科室行政主任。他逐渐地意识到一个带头的学术领军人物需要具备:1、自身的学术影响力;2、学科综合学术水平的影响力;3、带动区域学术发展的能力。因此,他决意打造一个优质的多学科、多模式联合神经疾病诊治、预防、研究为一体的神经学科联合体,带动云南省神经学科技术水平的发展,为云南省神经病学的提高尽自己应有的责任。

    2003年以前省一院神经内科是一个56张床位的学科,现在已经建立了全省最大,拥有4个病区、1个神经重症监护组, 136张床位的科室,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现在的省一院神经内科已经成为国家卫计委云南省神经内科质量控制中心。2012初,经过全省神经内科竞争获全国神经内科重点学科提名推荐,年底再次获云南省神经内科重点学科。基于丁里和科室团队在卒中防治赋予云南省的贡献,2012年王陇德院士工作站落户省一院;2014年被国家卫计委定为云南省卒中质量控制中心,丁里任卒中质控中心主任,2015年被中国卒中中心评为综合卒中中心。

     在丁里的推动下,到2016年底,省一院还建立了6个稳定的亚专业学术队伍:神经重症、脑血管疾病组、神经病理、神经电生理、神经血管介入,神经、痴呆及脑变性疾病组。

     为提高对于急危重病人的抢救质量和技术,省一院神经内科为全省第一家按ICU标准设施建设NICU,目前科室的神经重症监护技术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2014年获得了国家卫计委云南省脑死亡、脑损伤质量评估中心,也是云南省唯一的基地。

     此外,省一院神经内科还促进具有特色的神经病理亚专业的开展。开展了周围神经肌肉的活检病理、中枢神经系统病灶定向、微创开颅活检,解决了疑难疾病的诊断和省内不能做神经病理等问题,技术进入到了全国先进行列,省内领先。到2017年初已经为40多个周围神经肌肉疾病、中枢神经疑难疾病患者做了病理诊断。

     宽以待人  创建和谐文化

     作为一名好医生,技术优秀只是综合素质里的一部分,科室的管理也不仅仅在技术上,全科医护人员98人,丁里对她们总是细心关怀,致力于让科室成为一个友爱互助的团队。

     2011年,该科室有一名护士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丁里率领科室人员第一时间做心理疏导,后面不断的与这名护士沟通,消除了她对疾病的恐惧,让她积极配合治疗,二年后达到了痊愈。护士非常感谢,说了一句至今丁里记忆犹新的话:“如果没有当时的心理支持,自己估计早就垮了”。

     今年,该科室又有一名年轻护士患乳腺癌,对疾病的恐惧,对家庭的担心,对自己未来的焦虑以及治疗费用等问题,让这名护士情绪低落,不停地哭泣。丁里也是第一时间到了病床面前做心理疏导,号召科室全体同事都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在大家的关爱之下,让这名护士得以度过心理应激期,心情平和的做了手术,并开始接受后续的化疗。

     创造和谐的医护科室环境就是要让每一名职工有归属感,有家的温暖。2015年人文科室建设开花结果,该科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了《人文科室》荣誉称号。

     大爱无疆  一切为了病人

     好医生,总是充满了爱心。作为一名直接为患者及家属服务的临床科室负责人,丁里有着“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意识,廉洁行医,拒收红包,合理诊治每一位患者。并落实各项服务承诺,用实际行动实践着“大爱无疆、大医精诚”的传统美德。

     面对不同的患者及家属,都能一视同仁,用精湛的医术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广大患者尽快的康复、痊愈,受到患者、家属及同事的一致好评。面对经济困难的患者及家属,他能“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解决实际困难。

     锐意进取  不断超越自我

     对于学生,丁里也总是喜欢创新,以身作则地进行教导。2005年第一次医学院的教学,丁里使用了PBL教学方式,指导教研组人员收悉PBL的教学方式,在后续的海源医学院、大理大学医学院、成都医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都第一个使用PBL教学,使神经内科的教学成为了医院教学的一个标杆集体。

    他还严格要求每一名老师,不仅要教好,还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先后三批教学老师都获得了优秀教师称号,教研组也年年获得优秀教研室称号。丁里本人也获得了优秀教师以及伯乐奖。2013-2017年,10余名医师获得医学院校教学奖;2017年指导3名医师获中国西区赛区神经影像大赛一等奖,最终夺得全国神经影像大赛一等奖。

    此外,致力于推动全省神经内科、内科神经病学临床医师的培养和学术的发展。2003年提出神经内科基础与进展进修班,采用了教学、实践结合的方式,带领学员重返解剖室,强化基础知识,进修班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2003-2016年底,共培养了进修医师217人次,进修医师遍及全省各地,成为了各个医院的骨干,其中,院长3人,科室主任97人。

    丁里,用他30年的努力默默诠释着一名医者的誓言,“做一名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