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8日, 省一院为一名新生患儿成功实施了云南省首例头皮缺损缝合术。因手术及时,患儿伤口愈合良好,于2月11日顺利出院。
2月7日,患儿出生后,医生发现其头顶部有4个大小不等近圆形头皮缺损,其中最大者位于头顶部,缺损面积约2x2.5cm²;其余三个缺损均位于枕部,缺损面积分别约 1x0.8cm²、0.5x0.5cm²、0.3x0.2cm²,缺损部位中央凹陷,深度约0.1- 0. 3 cm,基底部肉红色,无活动性出血,无渗液,无毛发,考虑诊断为新生儿先天性头皮缺损。
省一院产科主任、主任医师董旭东表示,由于新生儿体内血量较少,此时进行手术风险较大。但是,患儿半岁至一岁以后,随着皮肤撑开会导致缝合手术预后差,并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
为了让患儿健康成长,本着“一切为了病人”的思想,经产科、神经外科两科室认真讨论、查阅资料、评估风险,在征得家属同意后,产科董旭东主任、神经外科郑云飞副主任医师决定冒着风险大胆尝试,制定了手术方案,在24小时内及时为患儿实施头皮缺损缝合术,对较大的两个缺损进行清创缝合,小的两个缺损采取保守治疗,术后给以换药、预防感染等对症处理,患儿伤口愈合良好。
据悉,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Aplasia cutis congenita)是一种罕见病,发病率约0.01%,其特点是皮肤及邻近组织的缺损,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该病好发于头皮,但也可以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其大多表现为浅表皮肤的小面积缺损,有的面积可能会较大并涉及其深部的组织(如头骨和硬脑膜),这会增加出血、感染及死亡的风险。
董旭东主任表示,在她从医30年间,从未遇过此病例。该病病因尚不清楚,多认为与遗传、暴露于致畸因素(孕期营养不良、宫内感染或服用可卡因、海洛因、酒精、抗甲状腺药物、米索前列醇、甲氨蝶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巴唑、丙戊酸和地西泮等药物)及孕期皮肤与皮下组织之间的张力有关,其中张力可能来自于腹压的增大或胎儿生长过快,从生物力学角度来说头顶部是受张力最大的部位,过大的张力可能导致胎儿皮肤的破裂,因此该病多发于头顶部。
目前,该病的治疗要根据皮肤缺损部位、大小、深度及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来综合判断而决定采取保守治疗或外科治疗,同时给以保护创面、控制和预防感染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该患儿的成功治愈将有利于推动省一院围产医学的发展,鼓励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加强科室间合作、大胆尝试和不断创新!
“随着二胎政策全面开放,高危孕产妇及其所带来的危急重症、胎儿-新生儿畸形发病率也随着增加,将会给社会、家庭带来巨大压力。”董旭东主任建议,最好在适育年龄生育,减少内外科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孕产妇还要做好孕前检查、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