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历经55分钟停循环手术 云南39岁肺栓塞患者成功脱险
发布时间:2025-01-20 浏览量:68 次 来源:

  云南网讯(记者 彭锡)“我们选择你们医院是对的。”1月16日,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住院病房内,39岁的王先生为该院的医护人员高高地竖起了大拇指。


  作为一名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王先生坦言自己10年来生不如死,不知道哪一天就告别人世。他表示,自己来自玉溪通海,曾是散打专业出身的专业安保人员,身体素质一直很好,平时都没怎么生过病。然而,10年前的一天,他从床上起来去上卫生间时突然感觉胸闷气短,直接晕了过去,去当地医院就诊后被诊断为下肢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

  此后,他的病情持续恶化,肺栓塞面积不断扩大、肺动脉高压严重,导致心功能衰竭,咯血、晕厥症状频繁发作,24小时都需要吸氧。尽管王先生辗转多地求医问药,但病情却未见好转。

  在陷入绝望之时,王先生得知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一期工程已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投入使用,便找到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云辉求助。

  患者被收住院后,省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展开了全面检查评估,并启动院内多学科会诊,同时与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开展联合查房。经过两院区多个科室10余名专家的联合会诊,确诊患者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而肺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是唯一能够根治该疾病的方法。

  开展肺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难度极大,需在深低温停循环体外循环技术下进行,且患者病变范围广泛、血栓负荷重、肺高压及肺血管阻力居高不下、右心功能衰竭严重,手术与麻醉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

  但此时的王先生表达了强烈的手术意愿:“我现在坐着都得吸氧,稍微动一动就喘不过气,还经常晕倒,真的生不如死。无论手术有多困难,我恳请医生们一定要帮我做手术,我宁愿倒在手术台上,也不想这样等死!”面对患者的迫切请求,两院专家团队多次通过线上会议深入研讨,制定了手术方案,决定由两院心血管外科专家携手共同实施手术,术中麻醉与术后监护也由两院团队协同完成。

  手术前一天,中日友好医院书记宋树立带领中日友好医院云南医院领导班子前往病房看望了患者,表示将做好全面的技术保障工作,充分彰显国家级救治肺动脉栓塞的技术水平平移能力。这给患者及家属树立了极大的信心。

  省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熊达表示,整个手术充满了挑战。“患者肺动脉主干存在长期机化的血栓,部分已钙化,与肺动脉紧密粘连,病变范围较大。在心脏停跳2小时35分钟,并历经四次共55分16秒的全身循环停止后,才成功将患者手术能及的肺动脉血栓充分剥离。”

  “这个手术因为需要深低温停循环,对麻醉团队要求极高。”省一院麻醉科主任金华说,在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期间,中日友好医院麻醉团队与省一院麻醉科紧密合作,已经开展多台高难度麻醉手术,正是有这样的经验,才能让这台手术顺利高质量完成,基本没有术后并发症。

  随后,该院重症医学科接力,通过深度镇静帮助重新开通的肺血管床适应血液再灌注并进行修复,以恢复患者右心功能。为了患者的康复,省一院还每天组织联合查房,并与中日友好医院专家进行线上会诊。术后第8天,患者顺利从ICU转回心脏大血管外科病房。

  术后的患者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目前,王先生已能够不吸氧正常生活并实现自理,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从术前不足100米提升至超过500米,肺动脉压力也降至正常范围。

  在出院前,省一院还为王先生举办了出院仪式,庆祝其重获新生。医院党委书记倪俊学及院长侯建红专门为患者表达了祝贺。

  据悉,此次救治成功得益于省一院充分发挥国家呼吸疾病区域医疗中心的优势,与中日友好医院紧密协作,实现了技术的同质化平移。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在肺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领域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通过与中日友好医院的合作,让云南及周边地区的百姓无须长途奔波,在本地就能享受到与之同质化的优质医疗服务,为广大患者带来了切实的便利与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