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嘉蔚(左一)走访老挝塞塔提腊医院后与院方负责人合影。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昆明8月24日电(记者姚兵、刘昕宇、岳冉冉)药物如何使用?如何联防联控?疑似病人和确诊病人如何救治?尽管已从老挝回来四个多月,耿嘉蔚的微信上还时常收到来自老挝同行关于新冠肺炎诊疗的咨询。
51岁的耿嘉蔚是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今年3月24日,老挝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随后耿嘉蔚获悉中国政府将组派援老医疗专家组,于是她主动请缨,并顺利获批。
3月29日,仅在老挝出现首例确诊病例的第5天,中国医疗专家组一行12人乘包机从昆明启程,赴老挝协助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刚下飞机,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就算站着不动也汗如雨下。”耿嘉蔚回忆说,但医疗专家组成员马不停蹄,直奔卫生部了解老挝的疫情和需求。半天时间里,医疗专家组走访了老挝万象3家国家级定点医院,发现不少问题和隐患,并给出科学整改建议。
“在老方请求下,我们连夜工作,迅速制定了一份结合老挝实际的诊疗方案。第二天早上,他们认真讨论后,几乎未加改动就作为老挝第二版诊疗意见下发至全国。”耿嘉蔚说,“我们需要和病毒赛跑,整整两周时间,医疗专家组平均每天工作14小时左右。”
耿嘉蔚在老挝卫生部例会上发言交流中国抗疫经验。受访者供图
为了节省路途时间,专家组强忍恐惧和晕机,乘军用直升机奔赴各省培训。“直升机上,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和浓烈的汽油味让我们头晕目眩、阵阵作呕。”耿嘉蔚说,好不容易快到目的地时,却因天气原因不得不折返,原本充满激情的行程变成了痛苦的煎熬,但大家依然坚持着。
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耿嘉蔚和其他成员却觉得这一切很值得。“老挝虽然是欠发达国家,但在中国疫情严重的时候,也使出了全力、付出了真心,曾向我们捐助多批防疫物资。”耿嘉蔚说,中国人最重患难之交,最讲知恩图报。
“万里驰援,我们肩负使命。”她说,专家组不辱使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是亲必顾、是邻必护”的中老命运共同体精神。
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中老携手抗疫只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六国开展公共卫生合作的缩影。
缅甸华人赵红仙6年前来到位于中缅边境的云南省瑞丽市姐告“国门书社”工作。今年春节前夕,赵红仙原本打算回缅甸与家人团聚,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她的计划。
1月下旬,得知瑞丽市相关部门计划摄制缅语版疫情防控宣传短片的消息后,精通缅语和中文的赵红仙欣然应邀参加。
“我参与录制了5个缅语版短视频,内容涉及疫情知识普及和防控、正确戴口罩和洗手等生活细节,还帮着翻译一些政府部门发布的疫情防控信息。”赵红仙说,这些内容通过口岸大屏、广播、社交媒体平台、宣传单等形式向缅甸民众传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起初,一些缅甸人不知道口罩的正确佩戴方式,洗手也不用洗手液,看了视频后,他们在社交媒体平台留言表示这些内容非常有用。”赵红仙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至今,赵红仙一直留在瑞丽,当缅甸出现确诊病例后,她把在中国采购的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寄回去给家人和防疫工作者。
缅甸华人赵红仙在瑞丽口岸姐告国门。瑞丽市委宣传部供图
“缅甸发生疫情后,我又把之前录制的视频发到网上,有很多人浏览和转发。”赵红仙说,中缅山水相连,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两国相互帮助,特别是中国派出的医疗专家组和提供的医疗物资援助,对缅甸疫情防控起了很大作用。
云南大学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刘稚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澜湄六国相互帮助,共同抗疫,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湄公河国家在公共卫生防疫基础较为薄弱的条件下能取得这样的抗疫成绩殊为不易,这也是澜湄国家共同抗疫取得的重要成果。”她说。
8月24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三次领导人会议通过视频方式举行,将全面规划未来合作蓝图,特别是水资源、互联互通、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合作,增进流域各国人民福祉,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还在全球蔓延,澜湄国家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并且还面临着登革热、疟疾、艾滋病等原有传染病的威胁。”刘稚说,在此形势下,更需要发挥澜湄合作机制的主导作用,着力加强公共卫生合作,守护各国民众健康,助推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