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家属送来的锦旗与感谢信。供图
云南网讯(记者 彭锡)“在住院期间,患者及时得到救治,挽回性命。作为周花(化名)的家属,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表达对贵院的无限感激……”近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普外一科收到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以及锦旗。在信中,家属表达了对该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
事件的起因是去年9月,来自大理55岁的周花突发腹部剧烈疼痛。开始她以为是吃坏了肚子,但是由于过于痛苦,家人将周花送到了当地医院。医生一开始考虑常见的几种肚子疼疾病,比如阑尾炎、胆囊炎等,但检查后没有明显发现。
之后家属告诉接诊的医师,周花患有房颤,也曾经发生过心肌梗塞。医师急忙给患者做了一个增强CT,检查结果提示,患者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栓塞。当地医院由于技术设备有限,医师建议患者直接去昆明接受救治。
在昆明联系其他医院救治未果后,患者被送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普外一科。
该科副主任医师肖乐表示,肠系膜上动脉是肚子里最重要的动脉之一,它为肚里的小肠、右边的大肠提供血液,也就是说一旦这条血管堵塞,那么人体内所有的小肠、右边大肠都有坏死的可能,严重的话就会引起休克,甚至死亡。
被送至普外一科时,周花已经休克。肖乐连忙为患者进行急救手术。在抢救时,周花甚至又出现了心脏骤停。所幸医护人员抢救及时,周花付出割掉90%小肠以及部分大肠的代价挽回了性命。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周花出现血栓?原来,她患有心律不齐、心房颤动,一直在口服药物抗凝治疗。但在吃了两个月抗凝药物后,周花发现自己心不慌气不短,没啥症状,便自行停了药,结果心房里血栓脱落,“溜”到了肠系膜上动脉里,堵住了血流。
肖乐介绍,血栓的形成恰恰是患者停止服用抗凝药物的结果。
省一院心内科主治医师高晓龙也表示,中国是房颤第一患病大国。房颤可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且房颤所致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房颤不一定有症状,周女士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在房颤后擅自停药,出现了肠道血管栓塞导致的肠道中风症状,虽然经过急救让其转危为安,但因为其肠道中风只能切除栓塞的肠道,因此患者虽然手术成功,但目前还需要进行肠道的营养康复治疗。”
对此,高晓龙提醒,由于房颤起病隐匿、无明显症状等特点,我国房颤的诊断率极低。而且在抗凝治疗中患者的抗凝治疗认知不足,有效抗凝治疗比例低,且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较差。“去年,云南省房颤中心联盟成立,就是为了在云南省内形成一股合力,将房颤疾病的规范化管理,规范化培训,新技术、新业务的推广落到实处,形成具有云南省特色的本土管理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