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也有自己的小情绪
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是多样的,包括了脑肠互动异常、动力障碍、肠道菌群失调、内脏敏感度增高、精神心理因素等,其中肠脑互动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理解,胃肠道神经本身也是具有情绪的,会和我们的大脑一样感受到高兴、不高兴,并且与大脑神经进行关联。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最近情绪较紧张焦虑、工作压力较大时,可能就会出现消化不良、拉肚子等消化道症状,其实这就是胃肠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功能性胃肠道疾病覆盖了从食管到肛门整个消化系统,可表现为一些反反复复发作的吞咽困难、腹部不适、慢性胃炎、便秘、肠易激综合症等。患者往往看了多个科室的医生,完善了B超、胃肠镜、抽血等多项检查检验,都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结论,治疗后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李岩医生表示,不仅是患者,包括很多临床医生,其实对功能性胃肠病的认知都还远远不够,也因此走了不少“弯路”。
治疗胃肠病有时还要使用精神类药物
对于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除了一些消化系统用药,如抑酸剂、保护剂、促动力药、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保护肠道黏膜的药物等,有的患者经评估后往往还需要使用某些精神类药物。“胃肠病的治疗要使用抗抑郁、焦虑的药物,很多患者不理解甚至难以接受。实际上,这是为了调整胃肠神经功能,改善脑肠轴的互动,而且这类药物的使用剂量通常只有精神心理科常规用药的 1/3到1/2左右,用药时长也较短,患者不必过于担心。”李岩医生强调,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与一般的胃肠病相比,更为复杂和漫长,需要患者和医生之间充分的沟通和信任,可以说,患者和众多临床医生对这个疾病的认识和接受,是整个治疗中十分关键的一步。
学会与自己的身体和平共处
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目的在于减少临床症状发作,恢复正常生活、工作和社交,最终实现身心同治。但由于该疾病受到情绪等因素的较大影响,还需要自己和家人做到以下两点:自己要学会与身体和平共处。允许我们的身体功能不会一直处于完美状态,允许胃肠系统偶尔“开小差”“闹情绪”,给身体一个相对较宽的容纳空间和适应过程。家庭、社会的支持系统。很多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身后可能都有一个使他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的家庭、工作状况,因此,家人、同事的支持、理解、包容会更好地帮助患者治疗及减少病情的复发。李岩医生也提醒,当出现体重莫名下降、脸色苍白、眼白发黄、体温升高、摸到包块、吐血、解黑便、反复疼痛不缓解等情况时,就是身体在发出求救警报,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出现以上情况,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再按照功能性胃肠病进行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