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当受检者进入CT检查室后,CT设备会根据检查进度,语音提示受检者进行憋气、呼吸等动作,以保证检查效果。但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号楼6楼的放射科门诊,这里的CT机有一个独有的隐藏技能:除了一般设备都有的普通话语音外,还配有傣族、白族、彝族、哈尼族、撒尼族、纳西族等多种民族语言,方便听不懂普通话的民族群众更好地完成检查。
此前,如果遇到不懂普通话的患者,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请受检者的家属进入CT室协助,把语音提示翻译成民族方言。现在有了多个民族语言版本的语音提示,只需提前在机器上进行选择,这几类少数民族的受检者也能独立完成检查。
这是在省一院开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后,医技第二党支部结合支部实际和患者需求特别策划的一项创意举措。支部书记陈志明表示,放射科有10多位少数民族职工,并且大多都是党员,再加上大家在平时工作中常常遇到不懂普通话的群众,因此才萌生了这个想法。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很快就得到了科室全员的响应。
放射科的医师罗恒燕就在CT机上录下了自己哈尼族的语言,为了确保发音标准,她还专门请教了父亲和初中同学。罗恒燕说,在老家普洱市宁洱县梅子镇,就有一些老年人听不懂普通话,如果到昆明或省外就医或办事,只能依靠亲人帮忙。“院党委积极开展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正是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举措。党支部发起的这个活动,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如果我的语音能帮到哈尼族的同胞,那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