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抗击新冠疫情战役中,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各级党组织把疫情防控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党政领导干部担当作为、靠前指挥,在2022年,还有越来越多的“昆华人”舍小家、顾大家,积极奔赴上海、边境、境外支援疫情防控工作。他们朝乾夕惕,英勇奋战,彰显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力量。今天,就让我们听一听检验人郑瑞的心声。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
云南援沪医疗队核酸检测队1队队长、云南援沪医疗队援建临港气膜实验室总舱长
从上海回来后,在集中隔离期间,郑瑞和很多核酸检测队的队员们都在“倒时差”。郑瑞说,只要看见夜里4点还在亮灯的酒店房间,多半都是检验人。毕竟在过去的40多天里,他们坚守在临港气膜实验室,不分昼夜地两班倒,在上海一轮一轮地全城检测中,火眼金睛,反复核检,让新冠病毒无所遁形。
核酸检测是云南援沪医疗队在上海主要的工作之一。援沪期间,医疗队2个气膜实验室和1个方舱实验室派出队员4691人次,累计完成核酸检测180.53万管,最大单日核酸检测量达11.2万管。
郑瑞说,第一天到达气膜实验室,他和队员们都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巨大压力——毕竟在云南,检验人员从来都没有承担过这么大的检测量,也从来没有在气膜实验室中进行过检测,更加没有一天检测出这么多例阳性样本。就在这样的压力下,队员们迅速熟悉环境、设备、试剂和信息系统,开始了第一天的工作。这一天,从接到样本到上传所有检测数据,大家整整工作了18个小时。
为了提高效率,医疗队将核酸检测队分成了3支队伍,郑瑞被任命为1队队长,开始了白天黑夜两班倒的工作。每天,当1队队员们开始进入实验室工作,他就守在实验室门口,协调各方单位、把控检测流程、核对检测数据、上传汇报结果,“我觉得我和进入实验室的队员比起来,不算辛苦,所以我希望我能尽量帮他们扛住其他压力,尽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安心投入到工作中。”
时间,一度是郑瑞最大的压力。与病毒赛跑,争分夺秒进行核酸检测筛查,是上海疫情防控初期的重要工作。气膜实验室24小时昼夜不休,因此两班倒的队员们每一班都需要工作10多个小时,队员们进实验室前都会控制饮水,避免耽误时间,但是队员还是需要时间磨合熟悉,为了尽快按要求上报数据,郑瑞时时刻刻在掐着时间。好在很快,检测工作步入正轨,在几个关键步骤的把控下,检测结果也能顺利在规定时间内上报。但是他和队员们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虽然非常疲惫,但是入睡困难,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间流逝,心里总在想检测数据有没有问题,实验室隔离设施是不是到位,要不要进舱检查。
5月15日16时,随着云南援沪医疗队核酸检测队员对气膜实验室进行最后一次消杀,云南援建上海浦东新区临港气膜实验室完成了在上海的核酸检测任务,正式关舱。这个时候的郑瑞,才放松下来,开始重新回想这次经历。
“当时很多事情来不及去细想,但是现在想起来,我真的特别感动。”郑瑞说,他记得当第一天将数据汇报完,队员们从守了18个小时的实验室出来,大家都已经大汗淋漓,满身疲惫,但是所有人都没有喊过一声累,而是积极地配合着下一步的安排。他也记得,当需要队员们在正常上班之外完成临时任务时,大家总是立即响应,从来没有因为增加工作量而拒绝。他还记得,在自己和家人报平安时才得知,医院和社会各界已经多次关心慰问了他的家人,让家人们倍感温暖,也让他充满了感恩。
其中最大的触动,是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力量。郑瑞说,从2021年,他到瑞丽市支援疫情防控工作,再到这一次到上海,他都看到,在面对病毒肆虐时,祖国能快速集结各方力量,为百姓筑牢防护城墙,全社会同心协力抗击疫情,“而我身在其中,能够学有所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觉得非常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