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昆华战“疫”故事 | 戴艺:在上海抗击疫情战线上绽放的云岭之花
发布时间:2022-07-15 浏览量:1731 次 来源:


看|见|昆|华|力|量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援助多地抗击新冠疫情

典型人物事迹系列报道



开栏语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抗击新冠疫情战役中,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各级党组织把疫情防控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党政领导干部担当作为、靠前指挥,在2022年,还有越来越多的“昆华人”舍小家、顾大家,积极奔赴上海、边境、境外支援疫情防控工作。他们朝乾夕惕,英勇奋战,彰显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力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戴艺的故事,聆听她的心声。




戴艺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援沪期间任上海市黄浦区开平路方舱医院护理部主任和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云南医疗队护理领队





戴艺真正意识到自己进入了战场,是当飞机落地上海,接驳车驶入静默的上海街道。

2022年4月11日,主动请缨的她跟随第二批云南省援助上海市疫情防控医疗队一起奔赴上海。在此之前,她已经辗转云南省瑞丽、勐腊、孟连、镇康和腾冲等边境县市参与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而接下援沪任务后,她明白,这是压力更大的一场硬战。

4月13日晚上,由云南援沪医疗队接管的上海黄浦区开平路方舱正式开舱接收患者,此时,戴艺和队员们刚刚落地不到48小时。开平路方舱是由一栋18层办公大楼改造的 “立体结构”方舱,不到两天的时间里,由16家医院700余名医务人员组成的第二批云南医疗队,在党政领导的带领下,和上海各方力量通力配合,将原本除了病床一无所有的办公楼,快速改造为可以收治数千名患者的方舱医院。戴艺说,她相信任何一名队员都将难忘这48小时的筹备时光,为了克服通勤保障的困难,大家一天只吃一顿饭,坚持8小时不上厕所,每天干到凌晨两三点才能歇一歇......但这样的艰苦,仅仅只是开始。

云南医疗队在沪期间,恰逢春夏季节交替,4月,阴雨连绵,由于外挂的穿脱间条件有限,每次交接班,护理人员常常穿着短袖单薄的洗手衣在舱外瑟瑟发抖地排队等待进舱。进入5月后,天气开始炎热,在方舱里工作4-6小时后,防护服里的护理人员早已“泡”在汗水里。

挑战不止天气,在援沪期间,极高的感控风险也是时时刻刻都悬在医疗队头上的利剑。在这座突然静默的城市中,人员物资匮乏,通勤车不够,流动水缺乏,医疗队员每天都在“与毒共伍”。

医疗队首先接管的开平路方舱,不同于通风良好的平面方舱,开窗角度仅有30度,通风死角多且气流交换差,导致舱内气溶胶浓度高,医务人员面临的感染风险远远高于规范设置的平面方舱。医疗队后期接管的教育学院方舱虽然属于平面方舱,但收治的患者年龄跨度大,老年患者占70%以上,部分老年人基础疾病多,自理能力差、且无家属陪伴,给医疗、护理带来了极大难度,且增加了近距离接触交叉感染的风险。而在接管定点救治医院的重症患者护理工作过程中,经常涉及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等产生高浓度气溶胶的近距离高危操作,既要尽全力救治患者,又要确保感控安全,每一天,这些风险都让作为护理部主任的戴艺提心吊胆。

但即便如此,她还是和云南医疗队护理队员一起,在方舱医院党政领导的支持下,与医务、感控、后勤和综合各部门通力合作,构建了上海立体方舱的“1234”护理管理模式。建立纵向层级管理机制,创建舱内志愿者群体,落实安全和暖情并重的护理机制,创新并优化潮汐错层排班的人力资源配置模式,有效保障了千余名患者短时入仓、有序管理,最大化实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目标。

这支优秀的护理队伍先后承担了上海黄浦区开平路方舱、教育学院方舱、船舶精神方舱、瑞金卢湾分院定点救治的任务,另外还有方舱内核酸采样、社区居民核酸采样、驻地酒店核酸采样、血液透析等8项工作。他们的辛勤努力的工作,受到了舱内患者和社区居民的肯定,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了上海市民在250多封感谢信和感谢视频里的“亲爱的云南大白”。

直到任务完成,所有在沪工作交接完毕后,戴艺终于能长舒一口气,那颗提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在进行总结时她才知道,原来,在最艰难的那段时间里,省一院的99名护理队员中很多人都曾出现中暑、腹泻或呕吐等症状,但他们都强忍着身体的不适,坚守岗位默默付出,从来没有向戴艺报告过身体异常,从来没有提出过任何困难和要求。戴艺觉得,在这段难忘的时间里,最大的安全感就是来源于他们。

“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有省卫生健康委的坚强领导,有医院做坚实后盾,有小伙伴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云南担当,我才有信心能完成任务。”戴艺表示。